心智解读缺失,自闭症必须逾越的障碍

图片

本文翻译自科研文献《心智解读与儿童神经发育障碍》(Theory of Mind an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of Childhood ),由于原文较为专业,为便于读者理解,删减和改写了部分内容。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pr92011100.pdf

作者:BARIS KORKMAZ

翻译:曾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安安教育仅做分享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ananonline@163.com。



 摘 要 


很大程度上,人类婴幼儿时期通过习得心智解读(Theory of Mind)这种特定认知机制而逐渐社会化。该理论指的是一系列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信念,欲望,计划,希望,信息和意图,这意图或许与我们自己的判断有不同的认知。


各类神经发育障碍,如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以及右脑获得性疾病(和创伤性脑损伤),都会造成心智解读障碍。心智解读公认是一种复合功能;它涉及记忆、共同关注、复杂的感知辨识(如面部和对视处理)、语言等。它与执行功能(对意图和目标的跟踪和道德推理),情感处理识别,同理心和模仿相互作用。因此,心智解读的发展取决于大脑几个系统的成熟,并由养育、社会关系、环境和教育塑造,它是大脑发育和(社会)环境之间密集相互作用的结果。


图片

我们总在不停地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分析自己对他人的印象,并根据收到的线索和信息来构建见解,这让我们能够了解自己和他人。除了“口头”描述和观察行为之外,我们还在因果框架中寻求更深入、更具心理意义的解释和归因,根据他人内部心理状态解释和预测他们的行为。这种构成大众心理学核心的理论结构被称为「心智解读」,这个术语最早起源于对黑猩猩行为的研究,但如今已涉及到语言和概念化的能力。


心智解读,日常所说的读心术,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维护人类社交沟通和关系所需的所有技能。它是这样一种意识,即其他人的头脑中有各种心理状态,包括信仰、直觉、计划、情感、信息、欲望和意图,这些可能与自己的不同。心智解读能力的障碍经常出现在自闭症儿童中,即使是认知能力正常或超常的自闭症儿童也是如此。


心智解读是人类所独有的;尽管一些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动物也表现出非常复杂的社会行为,但它们仅有低级的心智解读行为,是否能够称其为“拥有心智解读能力”,还有很多争议。心智解读的进化可能源自于大脑新皮层大小的增加,以及视觉在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社会活动中重要性的提升。



 心 智 解 读 的 发 展 


正常发育的儿童,从18个月左右开始,经历阶段性地进展,在大约3-4岁时拥有心智解读能力,并能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心智状态与其他人不同。


心智解读发展的前提,包括非语言形式的沟通交流,以及在出生时开始发挥作用的诺斯替功能(Gnostic Function),例如,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身体和情感接触,涉及互惠、参与、同理心和模仿。


图片


感知面孔——区分母亲和陌生人的脸,识别面部表情和情绪,这些都对心智解读的发展至关重要。从生命的一开始,孩子的自然生理发展和文化发展就以这样一种方式相互融合,即生理感知逐渐成为社交感知,这为心智解读的发展打开了大门。事实上,最近的研究显示社交信息基本感官处理的神经机制和心智解读系统具有交互式的双向关系。对视,微笑,回应微笑——这个婴儿表现出的第一个与生俱来的社会行为——也许是母亲和孩子之间互惠同理心的证据。孩子整合了来自不同感官的所有信息:面部表情,母亲声音的韵律、以及她的触觉和嗅觉,从而与母亲表达的情感相对应。


共同关注(Joint Attention)存在于所有感知模式中,它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带有意图的行动——分享式的关注。它在婴儿3个月大时就会出现,但在9至18月时,成为一种极为微妙的机制。儿童认识到他人的行为是有意图的——把行为和意图区分开。在18个月时,儿童明显地表现出对他人的意图很敏感。


另一方面,手势——这种有时会取代口语有效沟通手段——在共同关注的发展中同样起着非常的重要作用。一个特别重要的手势是“指物”,它通常在9到14个月之间发展出来,之后会出现其他重要的手势。通过“指物”,孩子能将照顾者的注意力引导到远处的事物上;同时照料者也能通过“指物”发起共同关注,因此“指物”是心智解读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之一


心智解读可能从大约人类婴幼儿13-15个月大时开始运行,这个年龄语言学习正在迅速进行中。在18-24个月时,几个重要的发展里程碑发生了融合,例如:对共同关注的真正理解,有意识地模仿,以及在学习和理解语言的同时,跟踪说话者意图的能力。


假装(假想)游戏能够极大地促进了心智解读的发展。孩子在18个月左右开始假装游戏,用想象的情境代替真实的情境,最初是由成年人推动的,他们鼓励孩子参与假装的场景。假想游戏能力欠缺是自闭症最受影响的发展领域之一。


跟成人和同伴的社交互动,普通儿童在3-4岁左右触发和促进了心智解读的自然发展。不需要任何正式的指导或额外的努力,孩子了解到心理现象是抽象的,主观的和无形的;而物质和外在行为是具体的,可见的和明显的。同时,心理因果关系发展起来,例如“当某人收到礼物时,他们会感到快乐”;因此,儿童明白心理状态是由行为引起的“有内容的结果”。他们能够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有某种感受,注意到他人的动机,并学会诱导出某种心理状态。他们意识到,不同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体验同一个世界,并从他人的注视方向推断出一个人在想什么,或一个人可能想要什么。他们通过将事件归因于不可观察的东西(例如:信念或欲望)来解释事件。心智解读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因此,信念,欲望和假想的概念构成了心智解读的核心框架。


心智解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系统的正常运作,包括短期和长期陈述性记忆、情绪记忆、源记忆和不同形式的内隐记忆。当然,发展心智解读还需要一定的工作记忆能力,因为如果孩子们不能同时牢记不同的思想观点,就不能构建关于他人思想的概念。同时考虑真实情况和其假装版本的能力,在18到24个月之间出现,自此,孩子们能够操纵记忆中的信息:意识到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他们可以自由地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路。


语言对于心智解读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或缺。早期语言发展一直是后期心智解读能力的良好预测因素。虽然简单的心智解读依赖于视觉图像,但更高阶的形式则依赖于口语思维。“快乐”和“悲伤”等感觉词,“想要”“喜欢”和“需要”等欲望词的使用,始于18-24个月左右;到3岁,儿童已经习得了描述心智状态的词语,例如:“知道”“思考”和“假装”等词。到4岁时,孩子明白信念和欲望是私人的、可变的,独立于现实世界变化着的外部状态。心智解读在语用学中特别重要,即在社交情景下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和叙事能力,例如讲故事。自闭症儿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心智解读缺陷,对描述心理状态的词语理解有限,很少使用,并且在理解俗语和隐喻方面有困难。


4岁的孩子就能够区分“通过直接经验”明白的事情和“通过被告知”知道的事情。4-5岁左右的正常儿童开始承认自己先前的错误信念,以及其他人的错误信念;5-6岁的孩子表现出对情绪的复杂理解,他们发现情绪是基于人们的信念,而不是基于客观现实。


发展完善的心智解读需要「执行功能」涵盖的下面几个能力进行配合(Executive Functions),如分析、推理、演绎和估算的过程。尽管执行功能和心智解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却是不同分类的独立功能。即使达到特定水平的执行功能,也不足以产生强大的心智解读能力。在自闭症人士中,某些可能有未受损或拥有卓越执行能力的儿童也一样。


换位思考,作为心智解读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当事人明白:我与其他人有着不同的角度与想法,因此涉及区分自己和他人。将自己从个人的角度分离出来体会他人: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辨识出他人意图和欲望的表现。


一些证据表明,心智解读的发展会受到非遗传性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家长的日常对话叙述是儿童心智解读能力的重要预测因素。适当地使用人称代词“我”和“你”,或经常使用“想”和“知道”,能够帮助孩子在后期的心智解读任务中做得更好。有兄弟姐妹也可以提高儿童的心智解读水平。家庭中互动的程度和孩子的社交行为(例如:谈论情感状态、与兄弟姐妹的合作程度)都影响婴幼儿心智解读的发展。心智解读的出现时间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差异很大;例如,在亚洲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儿童成长的经济社会背景极大地影响了其心智解读的发展速度。


实际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个童年,心智解读都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洞察他人思想的能力在成年后依然不断地发展完善。随后的发展可能更多地是: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在更复杂的情况下运用心智解读。心智解读表现的个体差异持续到学龄之后,直到成年期。


心智解读是一种对认知要求很高,费力的活动,即使对于成年人也是如此;它不是自动发生的。即使在正常人中,准确性也远非完美。人们不能简单地假设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们完全相同。这种对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感知差异,需要额外的调整过程,在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做出判断时,必须抵制自我视角的干扰。



 心 智 解 读 和 发 展 发 育 障 碍 


心智解读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交沟通,互动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自闭症儿童影响更大)。例如在对话,谈判,游戏和同僚友谊等方面,都需要在家庭,学校和现实环境等真实社会场景中来进行人际敏感性的判断。心智解读也是道德判断,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在自发心理状态下推断的一个人的重要方面。脸红,理解、挑逗和尴尬与心智解读的健康发展有关。更不用说,心智解读在欺骗的情景中至关重要,例如误导他人,隐藏事物,隐藏信息,保守秘密和撒谎的能力,以及当他人使用这些时,成功检测出这些行为的能力;事实上,故意欺骗是心智解读发展的最早迹象之一。正常但低效的心智解读可能会导致自欺欺人。利用心智解读正确预测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使我们能够操控行为,增加欺骗性或利他性合作,这两者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心智解读在患有神经发育障碍(如自闭症)的个体中未能正常发展,并且在某些语言输入受到严重限制的情况下,例如:父母不会手语的听障儿童。所有自闭症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智解读缺陷问题,尽管尚不清楚这是由于动机障碍还是认知缺陷。心智解读缺陷也发生在许多其他疾病中,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智力障碍,先天性失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某些类型的语言障碍。心智解读缺陷存在于痴呆患者中,包括额颞叶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痴呆和其他痴呆性疾病,包括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大脑不同部位的获得性(创伤性、非创伤性或手术性)损伤(特别是额叶和/或右半球病变)也可能导致心智解读损伤。



 心 智 解 读 与 大 脑 


最近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一个连接内侧前额叶皮层和颞叶皮层的网络,包括颞极和颞顶交界处,以及前楔肌是直觉心理化的神经基质。与心智解读机制的其他方面相关的大脑其他区域包括杏仁核,眶额叶皮层和腹侧纹状体,所有这些都在复杂奖励机制的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前扣带和后扣带皮层以及副扣带皮层,对认知和情感的整合至关重要。


最近发现的一些大脑皮层神经元也可能在心智解读机制中发挥作用。这些功能上特异化的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存在于不同的皮质区域。先前的科研证据显示ASD患者的镜像神经元有功能障碍,但最近的研究报告了相反的发现。纺锤形或von Economo神经元,在直觉和自闭症的神经机制中也有可能发挥作用,这是一种具有特定解剖学和生理特性的特殊类型的神经元,它们仅在人类和类人猿中存在。



 结 语 


心智解读的研究是更广泛的领域社会神经科学的一部分,该领域是从本体遗传和系统发育的角度,对包括社会,认知和情感过程背后神经机制的实证研究。感知、语言、记忆和注意力的一般认知过程,在大脑中合成为特定的社会互动过程。人脑的功能结构在社会文化互动下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为社会共享和文化传递提供了“大脑外联系”,同时产生其发生相关先天生理机制的修改。由于出生后,大脑依然在不断地发育,在包括养育,学校以及儿童和青春期的其他重要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的社会功能逐渐获得对生理机制的控制。


因此,通过先进的神经成像和遗传研究技术,研究基本神经生理机制与高度复杂的社会行为(如心智解读)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先天倾向和文化学习在人类生活中的各自作用。社会、认知和情感科学的研究目前似乎是对比某些心理学思维中固有的身心二元论,和受生物还原论影响的神经科学理论的更有成效的方法。




[ 香港安安总部 山东省残联网站 安安自闭症教育的微博 上海优尼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香港安安国际自闭症教育基金会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 备案序号:鲁ICP备18020221号
投诉及联系电话:0531-88272196